杨斌青(山西):家乡之音|2018爱乡人物系列故事
编写按:自2018年6月启动寻找“2018爱故乡人物”活动以来,得到了各地伙伴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讲好中国乡村故事,展现爱乡人物风采,“爱故乡行动”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优秀人物故事,敬请关注。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一起爱故乡!
人物简介:
石头(杨斌青),男,1972年出生,中共党员,系山西省武乡县丰州镇姜村人,现在中国联通山西省公司工作,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家乡之音民间志愿团队创始人。
事迹概述:
石头牵头于2016年创办了家乡之音民间志愿团队,由部分在外的家乡籍(山西省武乡县)爱心人士发起,目前核心团队人员近五百人,有作家、博士、经商的老板、学校的学生还有很多普通人,以太原为起点,影响力覆盖在全国170多个城市 。
目前,该组织旗下共运营三个项目,分别是“家乡全家福”、“家乡之音公众号”、“家乡书屋”,正在筹划推出“家乡大讲堂”、“家乡跑团”等项目。“家乡之音”目前为宣传武乡的非官方主要自媒体,影响力遍及祖国各地,深受在外武乡籍游子的厚爱,团队所有项目的推进,均以浓浓的乡情为牵引,以浓浓的乡情为凝聚力,利用自己微小的爱心来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把所有志同道合的乡人聚集在一起,让微小的力量发挥了惊人的作用。
我生在武乡,长在武乡,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武乡人。我的故乡历史悠久,山川壮阔,可是我的故乡也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从小目睹了故乡人民的艰难生活,我就觉得我必须为这里的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才能对得起生养我的土地,才能对得起滋养我的浊漳水。当我走上工作道路的时候,我同时也走上了志愿服务道路,尽我所能爱我的故乡。
以爱为灯,热心志愿活动
我志愿为家乡服务许多年了,经常给乡亲们送一些生活用品,所以去农村的机会就多一些,由于我自己也是村里娃,所以观察的就更仔细一些。我发现一个现象很有趣,和城里人挂字画不一样,乡亲们的墙上只挂三种东西,一种是领袖像的年画、一种是孩子们的奖状,另外一种就是陈旧的全家福。而且他们的全家福一般情况是在孩子当兵或者结婚时候拍。
我从心里开始有了为他们拍全家福的念头。可是问题又来了,村里只有留守老人和儿童,拍出来能叫全家福吗?让远方的孩子专门回一趟老家也不现实,用后期制作吧也没有实际意义。我才想起来好多摄影人经常到村里而不拍全家福可能就是这原因吧。
当我准备放弃时,有人提醒我他们过年就都回来了。对,就这么定了,我春节的时候再来拍。
我们拍摄的第一个村是北良村,因为这个村里比较有文化底蕴,再加上有我的一位同学在村里配合,整个拍摄活动进展非常顺利。
全家福拍摄团队和村民合影
真正让我感动的事情是从送照片开始。在这些偏远的小山村,有的乡亲一辈子都没拍过一张全家福,不是他们付不起一张照片的钱,而是太不方便了。能拍全家福的照相馆,最近也在乡里,有的还需要到县里,拖家带口的走几十公里实在不容易,想想只好作罢。现在全家福照片拿到手里后,老实的乡亲们再三确认收不收钱,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激动地拉着我的手,不停地说:“感谢你们,感谢党,感谢政府。”一个聋哑孤独老人拿到自己的全家福时,他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谢意,只是眼含热泪一个劲地冲我们竖起了大拇指。我反思自己,我们这才做了多大点事,就能换来百姓夸党夸政府,我们一定要把这件小事坚持做下来,也算能为我党增光添彩吧。
“家乡全家福”项目运营有三年多时间,活动一般选在大年初一前后,目前已分别给北良、洞则沟、西河、朱家垴、大梁村等乡村的乡亲们免费拍摄全家福照,并冲洗放大装框送到每家每户,很受乡亲们的喜欢!
从一张全家福开始,看到一张张的幸福的笑脸,一声声真诚的感谢,开始思考摄影的真谛是记录,摄影的意义是记录。通过手中的相机,为一个个普通的家庭留下美好的记忆是多就想影响更多的摄影摄影人加入这样的团队。就想到做一些宣传,影响周围的摄影人和我一起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就开始了家乡之音公众号的创办的想法。
以文聚友,搭建公众平台
家乡之音公众号的创立之初是为了将我们的免费全家福活动传播出去,让更多的摄影朋友们能共同参与进来,一起为更多的家庭拍出满意的全家福。
在北良村送照片合影
当家乡之音公众号把第一次在北良村免费拍摄全家福的活动发布后,家乡之音公众号就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文章、照片、信件像潮水一样迅速向家乡之音公众号涌来。不少人建议家乡之音不能单纯为全家福服务,它的范围应该更广阔,应该成为武乡联系古今的桥梁,沟通内外的纽带。
于是我们公众号的定位就进行了扩展,定位为纯民间、纯公益的以宣扬武乡悠久历史、红色文化与游子积极上进事迹为主流的自媒体。公众号在发展过程中诚邀对武乡有感情,对文艺有追求,对未来有想法的武乡籍爱心人士加入,短短时间,家乡之音关注粉丝近万人,遍布国内(包括港澳台)所有省份,覆盖180多个城市,累计发布内容2000余条,《美女县长》、《姜村手擀面》等热帖点击量达数万。通过公众号,大家更多地了解到了武乡的历史、现状。
2016年4月23日,中央电视台原主持人樊登博士在看了我们的介绍后很是感动,提笔写下“祝家乡之音越办越好”的提词,一线实力作家小岸老师、中作协会员蒋殊老师也都给我们提词。
随着在网络世界的互动,大家都有了在线下组织见面会的想法。2017年1月7日家乡之音文友见面会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隆重举行。那天参加会议的有近200人,武乡籍文化界的作家、画家、摄影家,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坐在一起,聊的更多的是如何促进武乡发展。
家乡之音文友见面会后,家乡之音公众号的定位又一次扩展,不仅要宣传武乡,还要尽可能线上、线下结合,为武乡老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在窑儿头慰问贫困户
此后,我利用公众号影响力尽可能帮助武乡人,帮助老乡开饭馆,帮助家乡的老百姓出售小米,帮助穷困家庭孩子上学。最难忘的是一次扶贫经历。
2018年春节过后的第二个星期天,我发出倡议,到我们家乡最偏远的乡镇分水岭去扶贫献爱心。帖子一发出,许多人纷纷跟帖报名响应,大家自发购买了年货、文具、衣服等。到了那里我们才发现,在陡峭的山岭上,因为交通不便,居住地太分散,还有人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山脚下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两个小孩,女孩大概十岁左右,男孩大概五六岁,都在离家几十公里外的县城寄宿上学。同行的小朋友把带来的文具、积木、书包赠送给这两个孩子,那个小男孩赶紧抱起积木就跑到了一间屋子里,我们跟过去一看,散乱的床上那个孩子正在拆积木,看见我们进来,怯生生地就住了手,妈妈叹息一声:“家里穷,哪有钱买这些东西啊!平时见了人家的玩具,连脚都挪不动了。”我们心里一酸,赶紧出了屋门,让这个男孩尽快享受到应该属于他的快乐。我们向孩子的父母承诺,只要孩子好好学习,我们家乡之音公众号就负责给他们提供帮助,一直到大学毕业。孩子父母高兴地一边抹眼泪,一边哽咽地说:“这我就放心了,我就怕供不起孩子念书,耽误了他们,你们真是好人哪!”准备离开时,转身看见屋外墙壁上画了一个心形的画,里面还歪歪扭扭写着一些字,仔细辨认才发现里面写着“我爱我家,我们是幸福的一家人”,很显然是那个小男孩的笔迹。
这就是我们的乡亲,这就是我们的家乡,艰苦却感觉温馨,贫穷却充满希望,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尽我的能力去帮助他们?虽然我们带来的物质并不算丰厚,但最起码我们给了他们一份信心,这个社会没有忘记他们,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还有人在默默地关心他们。
部分爱心团队成员
线下活动,更让我感觉到了家乡之音公众号的作用,它搭建的公众平台,用文化这根纽带把武乡有爱心的人凝聚到一起,共同为家乡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觉得这就是公众号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以书作媒,创办家乡书屋
文章发的多了,朋友圈也就越来越大了,许许多多的老师在发来文章的同时,还将自己出版发行的作品给我寄了过来,我就又有了做个家乡书屋的想法,主要收集、整理武乡籍文化人士所撰写的书籍,和其他非武乡籍文化人士撰写的与武乡有关的书籍。主要目的是通过书屋可以联系更多的家乡文化人,以便做家乡之音线下平台和线上平台互动交流,可以更好地为家乡服务。其次,是想通过阅读这么多有关武乡的书籍,将书中的故事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发布在新媒体上,让家乡的年轻一代能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并喜欢上家乡,喜欢上家乡的文化。我还想,如果经济条件容许,我要将收藏的书籍进行电子化,原汁原味地为家乡留下记忆,让乡愁在我们的手里延续。
书屋挂牌留影
杨斌青与武乡县老八路魏志堂合影
书屋创建并不是一帆风顺,首先搜集购买书籍是个大工程,好在家乡之音公众号平台发出消息后,爱心人士踊跃捐书,有人甚至把绝版的书都忍痛割爱捐给了我;书法大家肖丽老师捐赠了自己作品,家乡文化大家李寓真主任,除了捐赠了自己许多作品,还专门题写了“家乡书屋”标牌,家乡人民的这份厚爱信任更加坚定了我创办书屋的决心。书籍达到千余册后,2017年7月初家乡书屋终于在太原启动了。可书屋创办不久又因多方原因几次易址,最后在夏尔巴公司暴总的帮助下,书屋总算固定下来。
到目前为止,家乡书屋初具规模,藏书近2000册,给喜爱武乡、想了解武乡的人提供了一个集中场所。在这里武乡历朝历代的书大多可以见到,大小人物的事件基本可以查到,就是武乡县的图书馆,单纯从武乡这个角度来看,它也未必见得能比家乡书屋的书要全。日后如果要是开展武乡文化研究,家乡书屋应该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家乡书屋不仅仅是阅读的地方,我还以书为媒,开展家乡书屋文化研讨会。今年6月,著名作家蒋殊老师《重回1937》出版,这本书写成来之不易,它是蒋殊老师带着对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很长时间里不顾车马劳顿深入武乡的山岭沟壑,采访了一个个耄耋老人,耗时两年才写成的。理工科的我文化不高,可是我也知道,这些老人不仅仅是经历了一场抗日战争,在他们的身上有着我们灾难深重的历史记忆,那是我们武乡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留住了他们的记忆,就留住了我们的历史。6月12日这天,我们在家乡书屋开展了“《重回1937》主题研讨会”,会上,蒋殊老师讲述了自己的创作经历,很多文化人士发表了自己的阅读感想。
《重回1937》研讨会
家乡之音公众号把实况录像转出后,立即引起了武乡人民的阅读《重回1937》的高潮,有网友留言说:“苦难不能回避,历史永远铭记。蒋殊用这么感人质朴的文笔赞美我们家乡人。历史会记住这段硝烟弥漫的战争,我们会记住这段历史和为之奋斗的英雄前辈们。”“《家乡之音》民间的一股清流。石头,一块有骨有肉有情有爱有温度的硬石头,凭一己之力拉起了一支硬骨头连队,把《家乡之音》这面旗织染得红彤彤!致谢蒋殊,致谢石头,致谢奔波于各行各业仍不忘眷眷家乡的武乡人!”
今年8月20日,“王刚 板山和我”研讨会又在太原家乡书屋举行。王刚是武乡一个初中毕业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可就是这样一个农民却在“山西赋 汾酒赋”赋文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研讨会召开后,王刚这个自强不息、刻苦钻研的农民形象一下子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在如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中,这无疑是一股清风吹向了某些颓废的青少年,谁说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谁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需要你拼命学习的时代,是一个不会埋没人才的时代。
团队成员在工作中
看着我的家乡掀起一股股读书学习的高潮,我觉得满足了,虽然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但是我这个热爱家乡、热爱故乡文化的人,无疑在用我微薄的力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我是石头,不论风霜雨雪还是严寒酷暑,我都不会改变的石头。不管我身在何处,我都牢记我的初心,那就是凭借家乡之音公众号这个小小的自媒体宣传我的大武乡,弘扬正能量,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
重磅来袭|第二届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论坛暨第六届爱故乡大会即将在重庆隆重举办
2018爱乡人物系列故事
向宏彩(湖北):勿忘初心,打开乡村孩子的阅读之窗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网站:
https://www.aiguxiang.com.cn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网站:
https://www.aiguxiang.com.cn